- 阿里云攜手隆平高科欲用AI技術種地
信息來源:證券日報
發(fā)布時間:2017-12-25
文章關鍵字:AI、云棲大會
| 言必談的AI,終于要真正“落地開花”了。在日前召開的云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里云宣布,與隆平高科、中信云宣布達成戰(zhàn)略合作,計劃將阿里云ET推進到農業(yè)領域,主要用于篩選育種、基建數據化、農事管理、基地選址及農作物生產預測。 阿里云機器智能首席科學家閔萬里表示,一年前,我們發(fā)布了阿里云人工智能ET,其全面整合了阿里巴巴的語音、圖像、人臉、自然語言理解等能力。今天,我們將ET從單點的技能升級為具備全局智能的ET大腦,成為全球產業(yè)AI的拓荒者。 公開信息顯示,隆平高科是中國種業(yè)龍頭企業(yè),業(yè)務以雜交水稻、玉米、蔬菜、小麥等種子為核心,研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居國內領先水平。 據介紹,阿里云與隆平高科合作后,ET將會被賦予強大的基因大數據分析能力,可對海量基因數據特征維度和離散值建模,深度挖掘作物基因組-土壤-環(huán)境-表型的關系,選擇理想表型對應的模擬基因組,大幅提升育種效率。以往,受限于基地規(guī)模和管理成本等,一個育種項目每年只能從成千上萬可用選項中選出有限的組合進行試驗,效率很低。ET則能夠幫助研究人員評估育種決策,并預測哪一個雜交品種將在試驗第一年表現出最佳性能。 除了育種之外,ET還計劃對種植基地進行數據化改造,包括收集農業(yè)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并將其系統(tǒng)化上云。結構化數據包括地塊面積、種植品種、種植時間、土壤傳感器數據、水肥藥數據記錄、氣象站數據記錄等;非結構化數據包括無人機照片、攝像頭照片等。 ET還將參與到前期的基地選擇和品種選擇上,可結合物候、氣象、海拔數據以及各種農作物的已知產地,預測某種作物最適合在哪里種植,以此輔助隆平高科進行基地選址。在收獲前1-2個月,ET可基于跨農作物生產基地跨生長季的多維度數據,對任意新品種農作物的生長態(tài)勢進行深度學習,預測產量和品質。 除了即將“落地”的農業(yè)之外,阿里云已將AI技術應用在環(huán)境保護、工業(yè)、醫(yī)療、城市管理等多個領域。以ET工業(yè)大腦為例,目前已幫助協(xié)鑫光伏、天合光能等光伏企業(yè)增加了數億元利潤。其中在天合光能,阿里云幫助其提升了電池片的A品率,并由此成為國內首個按效果付費的AI服務案例。 在本次云棲大會上,面向航空以及金融行業(yè)的ET航空大腦、ET金融大腦也同時發(fā)布。以首個落地首都機場的ET航空大腦為例,可以在50秒內刷新首都機場1700架次航班的停機位安排,廊橋停機位利用率提高10%,相當于每天有2萬名旅客不用再乘坐擺渡車。 ET金融大腦可輔助銀行、證券金融機構實現對貸款、征信等業(yè)務的智能決策與風控監(jiān)管。以南京銀行為例,ET金融大腦使得54%的貸款申請者可免去人臉核驗和視頻核身。 阿里云總裁胡曉明指出,“現在人工智能領域有種浮躁的氛圍,有些企業(yè)靠AI講資本故事、炒作股價。人工智能不應僅僅是實驗室、PPT里的‘概念上的AI’,更是‘產業(yè)AI’,阿里巴巴對人工智能的三個判斷是:第一,必須要有場景驅動,我們在解決什么問題,成本降低了多少,效率提高了多少;第二,人工智能背后是否有足夠的數據來驅動AI能力的提升;第三是否有足夠的計算能力支撐我們的算法、深度學習可以發(fā)生。只有三個場景同時具備,人工智能才會有價值”。 | |